一、遥知兄弟登高处是什么节日,习俗是什么?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说的是重阳节登高的习俗。
重阳节时,正是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风霜高洁之际,宜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在我国,早在战国时代就形成此节。到汉代,逐渐盛行。《西京杂记》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残害死后,她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逐出宫,嫁给平民为妻。一次她谈起每年九月九日,在皇宫中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事情。《续齐谐纪》则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
二、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插茱萸?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古时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有登高饮酒,插茱萸辟邪的习俗。至于这一习俗的形成,还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故宫御花园堆秀山,每逢重阳节日,皇帝要携皇后等到此登高望远
据说,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名叫恒景的青年。他和父母、妻子守着几亩薄田,安安稳稳、幸幸福福地过着日子。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本来平安无事的汝河两岸竟流行起瘟疫来而且,瘟疫每年都会发生一次,每次都会夺走不少人的性命。恒景的双亲也在一年的一次瘟疫中丧命。
原来这是因为汝河里来了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散播瘟疫,危害人间。
恒景决定为民除害,便辞别妻子和父老乡亲,去寻访仙人。后来,他了解到在东南山住着一位法力无边的神仙名叫费长房。只有他的法术才可以消灭瘟神。恒景翻越了千山万水,但还是找不到仙人的足迹。有一天,恒景突然看到前方站着一只雪白的鸽子在不断地向自己点头,便好奇地向鸽子走去。待走近时,鸽子却又故意飞远,然后落下,继续向恒景点头。就这样,恒景跟着白鸽,终于找到了费长房的仙居。
陕北人每逢九月九重阳节,要外出旅游、登山、下棋
恒景在费长房仙居前跪了整整两天,终于打动了仙人,做了他的弟子。费长房给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教他练习降妖的法门。在农历九月初,费长房突然找到在苦练仙术的恒景,对他说:“瘟神在农历九月九这天又要出来害人了,你赶紧回乡。我给你一包茱萸叶子,一瓶菊花酒,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说完,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汝南去了。
恒景回到家乡后,按照费长房的指点,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把乡亲们带到了附近最高的山上,分给每人一片茱萸叶和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服瘟神的准备。不一会儿,汝河波浪滔天,瘟魔张着血盆大口咆哮而来。但当它闻到茱萸和菊花酒的酒气时,脸色大变,法力减了不少。恒景趁机冲下山来,用那把宝剑将瘟魔刺死。最终汝河两岸的人们又恢复了平静的生活。
虽然瘟魔被消灭了,但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喝菊花酒和插茱萸辟邪的习俗却一年年地流传了下来。
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说的是什么节日?
遥知兄弟登高处描写的节日是重阳节。这句诗出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话字面的意思是:遥想兄弟们登高的地方,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重阳节是有登高的习俗的,而作者远在他乡,只能心里想着家里的亲人登高,到处都插满了茱萸的景象(茱萸有辟邪、避虫的说法),反映了作者内心极其孤独,渴望回到故乡的心情。
 作者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四、重阳节十大风俗?
重阳节是重要节日之一,有登高、插茱萸、插菊花、晒秋、吃重阳糕、赏菊、放纸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