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闹社火的特点?
闹社火又称耍灶火,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汉族传统民俗,每年过年过节举行,穿街过村进行表演,成为人们庆贺一年成就的盛会,现在为的是红火吉祥社火凝聚汉族劳动人民深层次文化基因 、体现民族特征、充分表现汉族劳动人民优秀文化观念和审美思想的民间艺术瑰宝。
一般从正月十一日以后就开始了。所以正月十一日也叫上彩日,晚上吃上彩饭。社火可延至正月二十九日。各乡里、各村境都有自己的社日。社日这天晚上,社头将平日准备好的节目编成顺序,演员装扮成各种角色,分乘各种交通工具穿街过村,让群众观看。社火的规模大小,一般显示该村社的兴旺程度。闹社火的风俗活动曾一度销声匿迹,近几年在一些侨乡又渐渐复苏,成了各乡村庆贺一年成就的盛会。
二、社火特色?
社火,又称“耍社火”,传统民间节目综合性文化活动。包括舞蹈、杂技、杂耍、武术、鼓乐等,是群众在年节庆典、庙会上自娱自乐、表演性强的民间歌舞技艺活动的统称。其历史悠久,一般认为是承袭秦汉时的百戏逐渐发展形成的。表演借助各种道具,事先有场面变化编排,有引人入胜的高潮铺垫,有生动热烈的祝辞,有欢快热闹的吹打锣鼓音乐伴奏,表演程序自由。
起源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民间的自演自娱活动。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使祭把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
历史
社火,作为最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产生于原始的宗教信仰,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拜神进行的宗教活动。“社”为土地之神,“火”能驱邪避难。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
三、烧社火习俗?
每年元宵节时,在大荔有种民俗叫"烧社火",在沙苑一代较为流行,这是过去我在羌白镇阿寿村正月十三拍的"烧社火","烧社火"顾名思义就是把你"烧起来"挑逗起来,咱们好联合起来到了元宵节闹社火。我用镜头目睹了烧社火,晚上八点多,只见小伙子打着火把在前边飞跑开道、锣鼓、骡车跟随、前呼后拥,一片吆喝声响遍巷道田野,村子两旁站满了看热闹围观的群众,看这"烧社火"的美景。
据当地73岁的民间耍社火的行家王老先生介绍,其实"烧社火"可以说是挑逗社火,他记得在五六十年代年那时候,每到元宵节,各村与各村的社火就看个比拼比拼、村村敲锣打鼓,打起火把来到邻村有意地挑逗、"烧"起来,来共同耍社火、比社火,常常为此还闹的粗鲁不文明。而到现在的烧社火讲究和谐,文明,纯属为热热闹闹,也没有挑逗惹事,到了元宵节前,村上一伙小伙子举上火把,绕村子跑跑、耍耍、图个吉利,庆祝庆祝好政策和美丽乡村带来的好光景。
"烧社火"是流行于陕西关中多地的一种民间习俗,而在大荔县沙苑一代较为盛行,在解放前和到了五六十年代,每年在元宵节准备闹社火之前,一般先由几个热心并懂行者私下串通"社火头",再组织人力到邻社去挑战,民众称之为"烧腾"。其方式为:一是敲锣打鼓,俗称"乱砸",敲得对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若对方还无反应,便加强锣鼓阵容,甚至配上喇叭铜号,车拉堂鼓、抬铳扛枪,进行无休止地"挑逗";二是抬芯子,粗略装扮成《三娘教子》《海瑞训虎》《杀狗劝妻》等戏剧造型,"糟蹋"对方,故意"惹恼"对方;三是倒骑驴,丑角装扮,口中念念有词来"刺激"对方;四是拉牛犁其街道,百般相激,恣意"挑衅";五是一行人穿白戴孝,打白灯笼,街头烧纸钱,哭三爸,哭四舅,有所指地叫喊"人死完咧,耍不成了!"六是由主办社派人打出五色旗,在旗杆悬挂上洋蜡、打气筒、牛笼嘴、马叉子、红白萝卜等物,到邻村去游街,接着骑马到各村的墙头拔社旗,强迫参与。用这几种"烧起"方式,让对方或者外村爱耍社火的人纷纷响应,出钱、出物、出人一起耍社火,如见这些不文明的烧社火再也没有了,这已成了过去传统"烧社火"旧习俗和老话了。
而如今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展,"烧社火",已经成为当地春节期间的一种民间娱乐,让村民热闹喜庆地过好春节,到了正月十三前后,村上一些"好事"的和爱耍社火的热家,出谋划策,自发的组成闹社火的班子,各家各户你一百他五十,还有一些在外做生意的出大头,真是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就连跑骡车的多匹骡子都是村民自家的不要钱,大家一呼唤,"老王打狗、一齐上手",抓紧购买服装行头,做好准备,"烧社火"的那情那景,那种原始狂野的热闹简直无法形容,只有身临其境,才可享受到美丽乡村更加的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