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和贡士地位差别?

进士地位高于贡士。

贡士:会试录取的人称之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在明清两代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时间在乡试次年,即丑、辰、未、戌年春季,故又称春闱。因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又称礼闱,考三场,每场三日,考试通过者成为贡士。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贡生和拔贡有什么区别?

一个是科举的,一个是国子监的。贡士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头衔,而贡生是国子监系统的头衔。贡士不一定是由贡生升上来的,而贡生也不一定可以通过努力成为贡士。

贡士,是古代科举考试中试后的考生的一种头衔。原本是指古代的诸侯推荐给天子的人才才能叫做贡士。但是后来随着发展,贡士不再单单指那些被推荐的人才。因为后来有了科举考试,所以便把那些在乡试中的中试者成为贡士。再到后来,贡士有了两个来源,一个是科举,另一个则是国子监。再后来,凡是可以在会试中中试的都会成为贡士。

唐宋时期的贡士。唐朝的时候,有一种士子叫做生徒,他们可以直接参加省试。而除了这些生徒之外的士子就要先去参加县试以及州试,合格的人就被称为乡贡,之后才能参加省试。省试合格之后还有吏部考试,最后的吏部考试合格之后才能正式称为贡士。宋朝的时候,变成了只要通过省试就能做官。但是在省试之后又增加了每年一次的殿试,于是殿试通过之后才能称为贡士。

贡士和进士的区别是什么(贡生与贡士的区别)

明清时期的贡士。明清时期的考试都是比较复杂的,一样需要先成为童生,之后是生员,然后是举人。之后就不一样了,明朝的时候,举人就已经是贡士了,除了举人,还有国子监的生员也是贡士。而这个贡士又分了种类,分别是岁、选、恩、纳四种。清朝的时候,举人还要通过会试,才能成为贡士,而贡士还可以通过殿试成为进士。清朝的贡士也分了种类,拔、副、岁、优、恩等五种贡士身份。

贡生则是秀才进入国子监读书之后的称呼。贡生的本意是把人才推荐给皇帝。明清时期的贡生跟贡士一样分了种类,且种类名称也是一样的。而清朝的贡生有一个别称,叫明经。因为贡士比举人高一级,所以换而言之就是比贡生高两级,即贡生是举人副榜。

贡生的种类。恩贡,朝廷给予贵族一次成为贡生的机会,而这个人成为贡生之后就叫做恩贡。岁贡,每一年由地方选举进入国子监读书的,就叫做岁贡。优贡,择优录取,把本省最优秀的生员推荐进国子监读书,就叫做优贡。拔贡,把每十二年里面最优秀的生员推荐参加朝考,合格的叫做拔贡。副贡,虽然没有中举,但是成绩很好,就会进入国子监读书,成为贡生。

贡士相当于什么学历?

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细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会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贡生有几种,蒲松龄是“岁贡”,又叫“挨贡”。就是做廪生时间长了,排队挨号挨上了贡生。做了贡生以后理论上可以当官了,蒲松龄得到一个虚衔“儒学训导”。儒学训导是什么意思呢?当时封建社会的学校分好几级,国家一级是国子监,省里面是府学,县里面是县学。这个儒学训导就是县学的副长官,相当于现在一个中学副校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