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陶渊明作品推荐?
推荐陶渊明的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二十首》、《五柳先生传》
1、《归去来兮辞》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2、《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六首。
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二、归去来兮辞辞与序言的表达方式?
《归去来兮辞》前面的序言划分3个层次,第一层: 写就职的经过;第二层: 写辞官的原因;第三层: 交代写作的时间和背景。
《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是作者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全文叙述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语言朴素,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结构安排严谨周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相为表里,成“双美”之势。
三、引字是什么意思?
①<动>拉开(弓)。
《塞翁失马》:“丁壮者引弦而战。”
②<动>延长;伸长。
《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③<动>拉;牵引。
《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引相如去。”
④<动>延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⑤<动>带领。
《垓下之战》:“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⑥<动>招出;牵连。
《苏武传》:“虞常果引张胜。”
⑦<动>拿;举。
《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
⑧<动>招引;引来。
《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⑨<动>避开;退却。
《赤壁之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⑩<动>掉转。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引车避匿。”
⑾<动>延长;延续。
子子孙孙,忽替引之。
《诗·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忽替引之。”
⑿<动>伸着。
《中山狼传》:“引首顾曰。”
⒀<动>援引;引录;引用。
《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⒁<动>荐举。
《史记·魏其武安侯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⒂<动>承认;承担。
《三国志·吴志》:“权引咎责躬。”
今有“引咎辞职”。
⒃<量>长度单位。古代以十丈为一引。
⒄<名>序言。
《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经引。”
四、归去来兮辞为何要写序言?
序介绍了作者辞官的原因和写这首词的时间“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从序和这段记录都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