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蒙辞以军中多务的“以”是什么意思?

以:以......为由,或者是用

辞:推脱,推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以军中多务为由推辞/吕蒙用军中多务推辞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出自司马光 《资治通鉴》

二、古代的“辞”到底是什么的文体?

辞,即赋,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散文。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赋是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一种有韵文体。

何辞为的辞是什么意思(何辞为的何)

它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赋必须押韵,这是赋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主要特征。 起于战国,盛于两汉。《阿房宫赋》则为佳作之一。

三、何辞为,解释?

何辞为的意思:还告辞什么。

出自西汉司马迁《鸿门宴》,原文选段: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译文:刘邦出去后,项羽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需躲避小责备。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

四、“辞与词的用法有什么不同?辞”与?

词、辞这两个字,有时是相通的,如"词典"也可作"辞典",但也有区别。  词,通俗些,如欢迎词、告别词、创刊词、发刊词、唱词、歌词等。辞,文一些,如辞章,辞令,辞藻等。  词,在语言学中指有一定意义的、最小的、能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实词,虚词,词素,词根等。  辞,另外有告辞,推托的意思,如辞别,辞让,万死不辞等,这些意义不能用"词"。举个"不辞劳苦"的例子,"她已是中年人了,在单位里慷慨于工作,回家又忙于家务,业余还挤出时间来不辞劳苦地去乡镇企业,把她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在成语中,原来用"词"就不能改用"辞",反过来也是如此。如"义正词严""万死不辞""词不达意"等等。  词,唐、宋兴起的一种文学形式,又称长短句。如词话,词牌、词谱、词曲等。辞,先秦、汉兴起的一种文学形式,如集屈原等人所作赋的书为《楚辞》。后泛指赋体文学形式,如《归去来辞》。典例分析:"致辞"还是"致词"?"主持词"还是"主持辞"?  "致辞"和"致词"是一对异形词,意义是一样的。《现代汉语词典》以"致辞"为推荐词形。  "主持词"和"主持辞"在概念上没有根本的不同,都是指主持人所说的有关的话语。但二者在色彩上还是有一定的差别。"主持辞"比"主持词"更为庄重,主要用于一些非常正式的场合、重大的庆典等。  另外要注意,一般应写"严词拒绝"而不是"严辞拒绝"。

五、"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中遂的意思?

肃遂拜蒙母, 结友而别

这句话意思: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才分别的。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